close
如果台灣有什麼和馬丘皮岳或復活島能相比擬的古文明之謎的話,那就是這兒了,澎湖虎井嶼沈城。



這不是蓋的,這座海底的沈城,文獻中早有記載:


澎湖時報[2006/05/09]

清道光年間就有虎井沉城的歷史記載,與澎籍進士蔡廷蘭交好的翰林院編修周凱,以虎井沉城為題作詩,隨後光緒十九年編修的澎湖廳誌,則記載「虎井嶼東南港中沉一小城,周圍可數十丈,磚石紅色、每當秋水澄鮮,漁人俯視波底,堅垣壁立,雉 隱隱可數,有善水者,沒入海底,移時或立城 上,或近城趁魚蝦之屬。言之鑿鑿,但不知何故沉沒。」

另外,前國民黨主席連戰祖父連橫所著的台灣通史,則指出虎井沉城為「虎井嶼東南,周可數十丈,隋代所建也,漁者常得其磚,色紅若堅鐵,似千數百年物,天空浪靜,望之在目,文獻為徵,縉紳之士難言。」除了虎井沉城成謎之外,建成年代,地理位置也出現各家說法,有人援以連橫說法,指稱為隋代所建,因海嘯或地震入海,或稱為元代所建,也是因天災震入海底,另有一則指出,為當年明兵攻打荷蘭人,將紅毛城埋火葯炸之,地點則有兩處,一說在虎井嶼海岸,一說在蒔裡海岸。


虎井嶼的位置在:



左下那個島,在google earth上的空照圖:


根據文字描述,沈城的位置應該在島的最東角再往東200公尺的海裏,你看圖上右邊有一道我標的兩頭紅色的白線,長度就是200公尺。

飛機上由東往西,看起來是這個樣子的:



因為虎井嶼有玄武岩斷崖,古人登高處可以隱約看見水中的沈城,在船上也可以。問題來了,這是誰蓋的?

如果是人造物,那一定是水位還很低時的人造物,應該是地球水位還沒有現在高時的遺跡。也就是在「大洪水」時代之前,這場大洪水,可能就是聖經記載挪亞方舟的那場洪水。

可是很可惜,可能因為這幾十年來澎湖有人炸魚,或大型船隻行駛,多少破壞遺跡,現在反而從島上高處要看到沈城遺跡還沒有古代清楚。但老一輩的澎湖人的確有清楚的記憶。

台灣有人為此組織了「古考潛水協會」,也做過多次探勘。寫「上帝的指紋」一書的葛拉漢、詹塔,日本電視台,discovery頻道都來拍過。

剪報如下:


台灣澎湖海域「虎井古城」 證實為人工堆砌 

澎湖虎井古沉城探勘獲得重大進展,英國古文明學者葛拉漢、詹塔夫婦昨天與台日潛水人員前往該海域進行地質鑑定,初步認為海底沉城堆砌方式為人工,可上溯至六千到一萬年前。

據自由時報報導,中華民國潛水協會創始人謝新曦,早在民國六十五年即受當時的縣長謝有溫委託,祕密調查虎井古沉城之謎,由於虎井島為重要軍事基地,雖多次申請實地潛勘卻一直未獲軍方首肯,直到民國七十一年間才正式第一次下水,在虎井島東側日軍廢棄碉堡鵝豆鼻海域,發現南北向、長約五十公尺的圍牆狀物體,為傳說中的虎井古沉城勾勒出初步輪廓。

謝新曦昨天率隊再次前往虎井會勘,同行的包括日本電視台人員、英國古文明學者葛拉漢、詹塔夫婦,兩人曾針對埃及、馬雅、亞特蘭提斯等古文明進行深入研究,並曾以世界不可思議古文明為題,出版兩本專書著論,在世界考古學界享有盛名,此次因看到日本電視台播放的澎湖古沉城之謎,主動聯繫參加,希望下海一探究竟。

經過實地探勘後,葛拉漢夫婦認為以海底沉城石塊堆砌的方式,明顯與玄武岩自然節理不同,應為人工所堆砌,呈現十字形南北向與東西向方式排列,推估建成年代應在六千年至一萬年前,初步研判可能係地質發生變動沉沒,若葛拉漢夫婦推估正確的話,將改寫澎湖群島的歷史,今天將再次下海探勘,挖掘更多考古資料。

由於虎井古沉城解答一直成謎,使得學術界一直分為存在與否定兩派意見,一派認為古沉城為桶盤、虎井特殊柱狀玄武岩節理地形,一直延伸入海,形成沉城假象,另一派則堅稱歷史文獻記載非空穴來風,同時又有多位漁民撈獲紅磚等遺址為證,昨天葛拉漢夫婦的驚人發現,讓解開虎井古沉城謎團,出現一絲曙光。(


 

DISCOVERY來了 探索虎井沈城 驚見石牆裂痕

疑遭人為破壞 考古人員籲政府儘速保存 四大傳說古城解謎 該頻道不放過

記者肇瑩如/澎湖報導

  探索頻道工作小組人員到澎湖,潛入傳說中埋葬在海底的虎井沈城探勘攝影,雖未能發現沈城證據,但工作人員發現,兩座石牆交會處已出現斷裂,疑遭人為破壞,除呼籲政府儘速保存外,也對中華民國水下考古學會提出的探勘台灣「四大傳說古城」計畫相當感興趣,有意長期合作,協助台灣解開謎團。

  探索頻道(DISCOVERY)亞洲區節目製作工程人員日前到澎湖,並在中華民國水下考古學會理事長謝新曦等人的陪同下,潛入馬公市虎井嶼山頭下海底,探勘拍攝傳說中的虎井沈城。謝新曦說,虎井究竟有沒有沈城,一直未引起政府的重視,反倒是包括日本朝日新聞、衛星電視台、英國作家葛瑞姆漢卡克等國外人士相當重視,這次探索頻道來訪,將使沈寂已久的虎井沈城,透過探索頻道的紀錄,再度受到世界重視。

  謝新曦說,探索頻道和水下考古學會工作人員潛入海底拍攝,仍未找到沈城的證據,但在兩條東西向和南北向交錯的石牆交會處角落,發現一個約一噸重大石頭的斷裂痕跡,顯示這處長眠在海底的石牆已遭到破壞,究竟是人為切割破壞,或是漁船經過撞壞,尚待釐清,不過這個發現讓他們不得不呼籲,政府應儘速探勘和保存這處海底遺址,否則未來被破壞程度擴大,謎團要解開會更加困難。

  不過,這次探勘也有新發現,謝新曦說,原本寸草不生靠近南北向岩盤的石牆上,這次長出了很漂亮的珊瑚,顯示附近的生態有改變,是否與生態保育有關,尚待進一步觀察,探索頻道工作人員則對虎井沈城和水下考古學會發現的其他可能遺址表示高度興趣,計劃與水下考古學會長期合作探勘紀錄。

  謝新曦說,探索頻道有興趣的,包括目前台灣古城四大傳說,亦即虎井沈城、佳洛水古城、台東太麻里懸崖步道和澎湖東吉嶼海底石屋,目前合作細節仍在洽談當中。
資料來源:【2004-04-29/聯合報/B4版/高雄綜合新聞】 


中日潛水同好聯手澎湖探查 採集樣品還得經正式化驗虎井之謎 答案呼之欲出

記者張銘隆/報導

  澎湖虎井沈城傳說之謎答案呼之欲出。中日潛水同好聯合探查,頗發現不少「應為自然結構」的證據,不過,雙方同好也同意「保持最低限度的幻想空間」,對鄉野 傳說的愛好者和休閒潛水同好都是很好的結論。

 

  日本衛星電視台虎井沈城和台灣考古和鄉野傳奇取材隊,以及支援潛水作業的台灣潛水同好謝新曦等,昨天清晨六時卅分搭乘澎管處支援的金海洋號從第三漁港出海。過去三天都是好天氣、好浪況的澎湖海域,前天夜間開始下雨,昨天清晨東北風明顯增強,澎管處為確保近岸淺水處潛水員安全回收作業,特別加派小型快艇桶盤號隨護。

  桶盤號船長蘇文弘指出,昨天正好是農曆三月廿三日「媽祖生」小潮水時節,一向海流強勁的虎井鵝豆鼻岬角,潮流不若平常強勁,特別有利於潛水探查。只是昨天的浪況不太理想,當中日同好在搖晃不定的船上架起大型錄影器材,並穿戴好水肺裝備,躍入海中時已是上午八點半。

  澎湖當地海溫昨天是攝氏廿三度,已比上周預定珊瑚產卵時期溫暖不少,但由於海面風浪大,原來從水面很容易找到的城牆,昨天連已有多度沈城探查經驗的謝新曦,也花了一會兒時間才能確定位置。不過幸好海流平靜,第一潛水長一小時的探查過程相當順利。

  謝新曦和卓來水才一巡迴探索很快就找到他們在十年前「城磚」取樣所留下的小缺口,地質學者黃漢勇則進全境觀察和局部採樣日方錄影隊出水以後還不住對方整的城牆結構嘖嘖稱奇。雙方潛水者在水中觀察的同時也不時浮出水面,對照水中城牆和陸岸鵝豆鼻斷崖的地形。

  謝新曦等人確定城牆的走向和鵝豆鼻的南北走向相同,相交的另一條短牆則呈垂直的東西向。黃漢勇出水初步檢視城牆和周圍岩質不同。

  牆壁可能屬緻密玄武岩,地基部分則為多孔性的一般亦武岩,地基周圍也可散見常呈方形的玄武岩柱碎塊和斷落的六角岩柱。潛水隊還在軍方特准下,登上鵝豆鼻斷崖觀察水中的城牆輪廓,對照當地的傳說。

  黃漢勇指出,虎井沈城傳說在台灣通志中已有百年以上歷史,本次所採集的樣品還得再經正式的化驗,才能出最後明確結論,或許不應被毫無浪漫氣氛的科學論證取代。就像雖然太空人早已登陸月球,中國人的中秋節還是照樣過一般,也許將來澎湖或台灣的某處真的會出現一些史前的古城也說不定,保持些許的浪漫想像空間,也會使得生活更有趣些。
資料來源:【2000-04-28/民生報/31版/戶外旅遊】


探勘虎井沉城.出動兩路人馬 海上波濤洶湧.發現另一石牆

石塊海生物請人鑑定.今天再下海探索究竟

本報記者胡英牧澎湖六日電話

  謝新曦與國內知名的潛水專家,今天分兩批前往馬公外海探訪「虎井沈城」遺址。他們在日前探勘的石牆附近,又發現一座雷同的石牆,謝新曦巳挖下石塊與海生物,送回台北請專家鑑定。

  今天上午七時許,謝新曦與陳應中、黃郁文及王炳南等首批乘游艇,前往探訪「虎井沈城」遺址。下午三時四十五分左右,國內潛水名教練蘇焉率張銘隆、余立人、林明和及王炳均等人也到海底探勘。

  謝新曦這一批人在七時卅分左右到達「虎井沉城」遺址的海面,當時風浪很大,海面平均風速六至七級,海底水流湍急,約達三節。他們所乘的遊艇先在海面繞行一周,八時許謝新曦等人即潛入海底探勘,前後共卅五分鐘。

  謝新曦探訪後向記者表示,他們潛下不久,即在日前發現到的石牆北方又發現一座南北走向的石牆。這座新發現的石牆長度與高度,和早先發現的石牆相同。兩座牆的中間都有一處約廿公尺的缺口。

  據謝新曦說,他曾在疑似牆角處挖下一塊小石頭,並將生長在石牆面上的海生物取出一部分。目前這些石頭及海生物已送回台北鑑定。

  說新曦指出,他刮下海生物時發現牆面很平,而另一座石牆的牆面也很平滑。他曾拍攝這部分的牆面,但因水流湍急,他們一直在海底翻滾,海水混濁也阻礙拍照的進行。

  下午三時四十五分左右,蘇焉等率員潛水,他們兩度探訪遺址,先後在海底探訪了一百分鐘。

  蘇焉等探勘遺址的範圍較謝新曦廣,他們以石牆為中心,進行直徑五百公尺的海底探訪。他首先在石牆上找到一塊疑似石頭的東西嵌在牆面,大小約五十公分見方,厚廿五公分,表面十分平整。在石頭的牆後還有一道縫隙。據他表示,這座石牆以人工砌成的可能性約佔百分之七十。

  蘇焉說,他們潛水的時候,水流很不穩定。在一百分鐘的探訪中,他們只能爬行探勘,明天將再深入探訪。

  謝新曦說,今後要進行大規模的清除工作,包括刮除石牆上的珊瑚及微生物等,才能看到「虎井沈城」的全貌。潛水員余立人也說,他在石牆的底端也發現被潮水衝蝕的一條溝痕,可能是建築物在山崩後滑落海底,但也不排除天然形成的可能性,這些仍有待學者與專家共同來探討才能找出答案。
資料來源:【1982-11-07/聯合報/03版/】 



試著在google earth衛星空照圖上看能不能找到一些沈城的蛛絲馬跡,有一點點感覺但沒辦法確定。應該要有一個離海岸200公尺遠的,正南北東西向的十字型狀的物體,十字上下左右各長50公尺以上。不然你也來找一下:



網路上還有人去拍了影片:



http://podcast.blog.webs-tv.net/smilelong/podcast/601395

看過影片你就知道,那是人工建物錯不了,而且相當有規模,也不是只是一般的房舍而已。
有一個假說是說這是荷蘭人蓋古城堡,被明朝以大炮打壞沈入水中。這完全不通,因為離海岸這麼遠,幾百年前荷蘭人沒必要也沒能力在海中蓋城堡,而且如果大炮打壞了,那有現在的遺跡。

比較有可能的推斷是這是海平面還沒有上昇時的古人蓋的。根據維科百科,在7000-8000年前的水平面約比現在低1公尺左右,(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6%B4%AA%E6%B0%B4),那時的虎井嶼該比現在大。水位更低的話,甚至台灣海峽沒有海水也許沈城當時是守衛虎井嶼這座「山」的碉堡,大洪水之後才沈沒到水裏。因為有這一層推想,世界各地的人才會來這兒探勘吧。

反正沒有「台灣象棋麻將促進協會」,我看我也來加入這個「台灣水下考古協會」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futest11 的頭像
    afutest11

    afutest11的部落格

    afutest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